以下內容絕無半點劇透,可放心咀嚼*
一直對台劇提唔起好大興趣,仲記得早年慢必初初推介一啲少女心嘅浪漫台劇令我敬而遠之,早排家姐結婚要坐10幾個鐘長途機飛去Vegas,見到HBO 製作嘅台劇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,一口氣睇哂10集,神劇地位當然未到,但水準之高絕對能夠令人對台劇刮目相看,亦加深了我對“HBO出品多屬佳品”的觀察。
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優點是沒半句廢話
亞洲區的主流劇集鮮有犯罪心理類型的劇集,就算有都係愛情做主軸,反觀近年日韓犯罪懸疑劇雖浪接浪,但其缺點就係好鬼長氣,明明5集劇情都拉到變10集,要較2x 速度去是先叫勉強睇得完⋯⋯劇本鬆散、語句無力是大部分電視劇的死因,而歷史卻往往不斷重複。
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是台灣少數由編劇先行,完成劇本之後,才對外招標製作團隊的案例。全劇10集,一共耗資4300萬,無論在拍攝、執行、美術、剪接及行銷宣傳上,都開創了台灣戲劇許多的第一次,前期試片收穫了大量正面口碑,甚至有人譽為「立下新的台劇高標」。
GQ taiwan
自媒責任:為自己每一粒字承擔責任
由開初拍美容影片開始,每一粒字我都諗過度過,作為公眾人物,一個錯focus嘅標題等於間接將錯誤信息傳達受眾,只要1個share button 就可以一夜之間作過千次轉發,而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對獨立思考和判斷力,錯的想法也可能就此植入。不難發現,在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每一集裡都會和觀眾表達「媒體渲染力」,而善和惡又怎樣區分?
說遠了嗎?其實不然,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藍本以2014年「捷運隨機殺人案」以及2016年的「小燈泡事件」取材,精神病一詞,媒體從來都以會「災難性」包裝報導,令到大部分人一聽到精神病一詞也會後退三步,受眾一聽到精神病時,第一刻感受大部分會:「嘩,個仔精神病殺咗人,佢啲兄弟姊妹都一定唔係好人!」「個阿爸阿媽一定係唔識教,先會搞到個仔咁啦。」「唔好同佢地講嘢呀,無啦啦桶你一刀都唔知……」
精神病是由「人」造成:別讓自己成為加害者
事實是,精神病患者大部分是常人眼裡正常的一群,因一切的社會輿論壓力,就算察覺自己有問題也會把心底感受想法再次壓抑累積⋯⋯直到一天爆發,而你無心插柳的一句亦可能成為導火線而不自知,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的導演林君陽認為,什麼是「惡」難以定義,因為我們都活在灰色的世界。
羅馬非一日建成,精神病亦然,大部關於精神病的劇情太多一直是被欺凌的對象,曾對身邊求救卻得來更差的對待和言語欺凌,你能夠對新聞的受害者搖頭咳息的同時,轉頭會否也會對人口出惡言呢?
恨不能解決問題
想引用另一部在金球獎大殺四方,奪得劇情片「最佳影片」、「最佳劇本」、「最佳女主角」及「最佳男配角」4項大獎電影《廣告牌殺人事件》入面的對白之一
Because through love comes calm, and through calm comes thought. And you need thought to detect stuff sometimes, Jason. It’s kinda all you need.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, Missouri
小燈泡的媽媽談及遇害後這幾年的心理轉折,她強調心中不是恨,她希望這類型的加害事件可以由「根」去解決問題,而不是透過輿論公審,透過政治手段而去結束另一個人的生命,她說:因為恨不能解決問題。
唯獨平靜能夠帶來冷靜的頭腦,想法和解決問題方案,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沒有任何答案,只有無窮的反思空間。
Erica Yuen